All posts by 水碓子

行楷练习

这首詩里的字都是容易写好的。”采”字使用文征明写法, 不先写撇, 就会使通篇不拘谨。想象一下: 如果”采”字头上是规规矩矩的一丿, 。。。。。。

行书练习 (并古诗欣赏)

欣赏一首应季的古诗, 并书法:

小寒一般是一年里最冷的季节,离别是人生最凄苦的时候,一个鸡贼的诗人把它们放在了一起。

送季平道中     宋·郑刚中

霜风叶落小寒天,去客依依马不鞭。

我最平生苦离别,可能相送不凄然。

最后七字出于意料之外。稍顿, 又合于情理之中,再顿,你可能会有共鸣 — 凄然又有什么用呢?

========================================

“/>

二 雁字回时,云中谁寄锦书来

大成国地处中原,地域辽阔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建国以来,历代皇帝遵循祖训,轻徭薄赋,爱民如子。大成九州方圆千里,东有宁田国萧国及鲁国等十四个小国,北有契丹,匈奴,西有西狄,吐蕃,南有黔国,有库国,卫国,宋国,吴国,其中以卫国最为强大。一旦南方有了和卫国的联盟,皇帝开始着手平定北疆。

大成国北部是历代皇帝头疼的地方。北疆地产富饶,主要铜铁矿产集中在这里,山林密布,水草茂盛,马肥牛壮,盛产木材羊氊皮货,皇家的几处狩猎场也在这里。

广袤的土地人烟稀少,大成守备比较松懈,设在边境的几个关口常被骚扰袭击,外族趁机掠夺资源和妇女。

二十多年前发现了几大银矿,皇帝才决定大量增兵,加固现有的关卡,使其易守难攻,修筑新关口营堡,增加关卡密度,建烽火台,一处遭袭,其他也可以尽快增援。每五百人置守一堡,每三两堡置營田官一員,令以時耕种,農隙则教以武藝,以備戰鬥

皇帝派江固中郎将统筹北疆,几年下来,边境逐渐稳固,百姓安居,还大大增加了财政收入。七年后江固将军病逝,年轻的佐将张佑继承重任,制军更严格,与江将军不差分毫。

张佑出身行武,曾祖祖父都是追随定侯段大元帅战死沙场的老将,父亲却是个小书吏,碌碌无名,张佑自小立誓要重振张家雄风,在疆场上做出一番事业。年纪轻轻,十五岁就投军江固,勇猛善战,不到二十就成为佐将。

皇帝甚是欣慰,很快就升张佑为中郎将。镇北数年后述职回京城,赐婚平宜公主,再升为大将军一职。这平宜公主乃皇后嫡生,聪明伶俐,自小得宠,却不娇弱,在宫里学皇子们使枪弄棍舆马弓弩,样样都来得。如今嫁到北疆,如鱼得水般,自领一支娘子军,在京中成一时佳话。张佑在北疆镇守十几年后,看公主思乡,几个孩子又都送到邘都受教育,多次上书邘都,皇帝才开恩诏张佑回京,在司马司挂职。

近几年,北疆又有些吃紧,大成国多年墨守陈规,没有大变化,境外两支大的游牧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孔子曰,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其中契丹北狄一族人甚是彪悍勇猛,契丹人高鼻深目,髡发,面色黢黑,好战凶狠,语言又和中原不通,成国人惧怕,多不敢与其对抗,对大成造成威胁。另一族匈奴西夷也是能征善战,不读书没有文字,无礼野蛮乱伦,因为逐草而居,大成几次出兵征剿,茫茫草原上,无踪迹可寻。

张佑对北疆最熟悉,此番重振北疆的重任当他莫属。张大将军自是不负众望,统率大成大军所向披靡,不但平定北疆,还将国土向北推进五百里。皇帝大悦,派皇子成福王赴北疆接管镇守。张佑得胜回朝,封三等景侯。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531/201809/264.html

年末寄语 (加书法)

2018年还有两个多小时了(加州)。这一年里我的博客增加了十五万的阅读, 完全出乎我的想象。在这里衷心感谢我的读者们, 希望我的文章在2018年曾经给你们带来过某种享受。

十五万也让我倍感不安, 因为我写博客的心态一直是自娱自乐, 或与几个老相识交流,

正如此书法所描述(10分钟前写):

我作书法, 美术, 散文, 诗词, 小说是因为里面有种唯美的的感受, 可以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流连忘返。

十五万是个激励, 我会努力在2019年里给我的读者带来更多的享受。

Happy New Year!

从烤鸭想开去的

感恩节以后就到了谢天谢地的时候: 至少未来十二个月里累一整天做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今年还要感谢造化, 让我在技术贫乏设备落后的情况下, 自行研制出我家第一只还可以吃的烤鸭。

看官, 这里需要稍微解释一下。在下为一介北京土人, 在北京现在已经属于少数民族。对我们土人来说, “可以吃”与通常的理解不太一样, 它其实是一种境界。比如, 馄饨“可以吃”是说它的味道至少要像馄饨侯, 涮羊肉要盖过东来顺, 烧麦要能比都一处, 饺子则要如同小时候自个儿家的。烤鸭“可以吃”, 那是指它的味道可以乱真全聚德!

也就是说我把一只刚出炉的全聚德端到了米国感恩时刻的餐桌上。枣红色的鲜亮外皮下裹着凡十九道恶意折腾鸭子与人的传统工艺。最后还增加了一道现代化工序, 聚众围观并多部手机轮番拍照。这给烤鸭平添了高尚的艺术品味道, 不禁让我想起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里围观大卫雕像的景象: 人们眼里燃着纯真的敬佩, 转着圈儿欣赏一个光溜溜的艺术品。只不过我这只鸭子的颜色不是大理石的白灰色, 个头也略微小一点而已。

据说米开朗基罗用了两年多才完成了大卫像, 这期间如果我玩点命工作的话, 可以烤出一千只全聚德来, 貌似老米干了比我的困难一千倍的勾当。其实这应该是一个误区, 我在一天之内完成的艺术品, 其困难程度要比那个大卫高出一千倍不止。

关键的关键在于米开朗基罗在制作大卫的过程中从始至终没有任何现有的标准。只要注意别在要害部位走一刀, 比如手指, 别想歪了, 成功就有保障, 面包和牛奶总是会有的。而且老米, 或者应该叫他小米才合适, 只有26岁呀! 而且这个小米甚是鸡贼, 他设计了一个一丝不挂的男人。有身份的人, 例如皇上, 自然不会让小米为之造像。大卫不必像任何真人就好办太多了, 小米基本上是在天马行空地自由创作! 

相比之下, 山寨全聚德的整个过程是一个超级变态的挑战。颜色要像全聚德, 脆度要像全聚德, 闻起来要像全聚德, 软硬要像全聚德, 味道要像全聚德, 还能骗人说这就是全聚德 。倘若全不像全聚德, 烤熟的鸭子就和飞走了的感觉差不太多。这相当于当年叫小米给当今圣上雕个广大人民乐见的全裸石像, 还得保住自己的脑袋瓜子。

所以按照常理, 山寨别人的东西总比凭空创造要困难许多。那为什么中国人总喜欢山寨呢? 唯一的解释是中国人胆大聪明懒。胆大是毋庸旁证了, 无法无天是它的同义词。聪明也是明摆着的。这懒却是个奇谈, 我得给个解释, 否则没准儿会有勤劳勇敢的同胞约我打场架。

世界上所有的发明创造, 一概都是以懒为目的的, 没谁想发明个“没事找事机”出来。但是要懒在点儿上, 没一个勤奋的大脑是不济事的。是为“劳心者治人”, 这个规律曾经在中国被批判得家喻户晓。把它用在全聚德山寨业务上, 我将有两个商业模式, 一个是劳力版, 一个是劳心版。

使用劳力版, 我可以重复感恩节的伎俩, 使用我勤劳的双手, 以每日一鸭的速度, 在小米造大卫的同等时间里, 烤出一千只全聚德来。劳心版则要求我在九百九十九天内, 造个日烤千鸭的机器出来。如果我能提前一天造出机器, 产量加倍。那么提前一百天何如?! 马上动手造机器吧! 但是且慢, 没准儿amazon.com上已经有卖这个机器了! 

脑袋瓜子总在动才好, 这是万万懒不得的。

作于烤鸭被消失后的早上

从饺子想开去的

“好吃不如饺子”, 北京人都这么说, 但它的出处却无从考证。迄今不知是谁建立了这个有名的定律。连我这么有学问的人都不知道。

小时候我被迫读一套一句顶一万句的书, 凡五卷, 就是相当于五万卷正常的书。虽然始终没得到读万卷书的感觉, 却着实识了些字。可是“饺”字肯定不是从那里学的, 不记得这五万卷书里有任何关于饺子的说法。

后来又在一架飞机上打了个盹儿, 就行了万里路, 到了一个鸟不拉屎, 哪儿也找不到饺子的地方。只好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有条件要吃饺子, 没条件也要吃饺子! 当看见用自己的双手变出白花花的饺子的时候, 才顿悟那五万卷书确实没有白读。

西方现在有个流行的说法: 你想成为什么人, 先要坚信你自家个儿就是这么个人。所以想要成为有饺子吃的人, 一定要笃信你正在吃饺子。这个精髓, 那五万卷书里也确是教过的。但是我还是觉得五万卷和西方人都没抓住重点的极重点, 这就是: 哈啦子, 只有哈啦子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记得还是祖国的花朵的年代, 班上有个和我关系不错的小哥们儿。有一次上课时, 老师照例对着黑板讲与饺子全无干系的东西。小哥们儿实在撑不住了, 就爬在课桌上进入了好吃的梦乡。

“啪!”, 老师的粉笔头精准地砸在小哥们的课桌上, “醒醒吧, 看你要被哈啦子淹死了” 老师不无调侃地说。全班一百只眼睛齐刷刷地聚焦在小哥们儿尚在流淌的哈啦子上。小哥们从梦幻里醒过来, 迅疾明白了发生了什么事, 急忙伸出袖子擦课本上那滩尴尬的哈啦子, 引起全班一阵轰笑。

从此小哥们儿就得了个“哈啦子”的外号, 一直到上了大学, 他才摆脱了这段屈辱史。但是如果我现在找到他, 告诉他这个外号的意思其实是“历史原动力”的话, 他大抵会终于感到骄傲吧。

小哥们儿, 或者是说哈啦子, 大学学的是生物化学, 不知道现在是不是在从事哈啦子的研究, 这可是个干系重大的勾当。

打从很久以前, 我就开始怀疑西方人和中国人可能有化学成分迥异的哈啦子。比如英语里形容“好吃”只有可怜巴巴的一个词。当他们想让别人知道他们在吃特别好吃的东西时, 一般只能闭眼仰头, 鼻子吸气, 然后嘴里发出字典里找不到的类似于“嗯”的声音。而中国人描述味觉的词就太多了。篇幅所限, 就不列举了。

通常学术上是研究人的味蕾数量来解释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味觉上的区别。这很可能是错误的方向。因为西方只有一个字描述“好吃”, 那意味着中国人得满嘴都是味蕾细胞才能成比例。很显然的, 不能只看容器, 还要研究这个容器里流淌着的哈啦子。

真没准一滴哈啦子, 放大几万乃至几百万倍以后, 能够回答为什么中国人愿意花大量的精力在吃上, 或许还能知道为什么中国人爱吃米这种毫无营养价值的东西。还没准将来检查身体不再需要抽你两大管儿血, 你只要轻吐两口吐沫就齐活儿了。Elizabeth Holmes (美国血液测试的美女骗子) 肠子就要悔青了: 当年为什么不去研究用来骗那些傻冒的吐沫星子?!

我到是真想知道为什么我这么馋饺子, 这大抵是要等好几个诺贝尔奖以后才能实现的事了。

作于2018年感恩节的早上

从川习会想开去的

举世瞩目的川习会前日开打了!

今天去网上讨来照片看了, 战争气氛还是颇有的。两个阵营旗帜鲜明, 披挂似乎也是用了上好毛料。在我, 还是着实被一片鲜红色吓了一跳。仔细看了, 原是一面大的红旗, 并非人血。

餐桌两边各摆了一条长蛇阵, 士兵面前配有刀子, 叉子, 档箭瓷盘子等冷兵器。还看见酒瓶子, 内含高度数酒精, 大抵是为了打到酣处用来点火的罢。

对阵的人等, 像是嘴里能道出“仁义礼治信”的那一群, 他们显然不是士兵, 而是将军。将军们的出现给这个战斗增加了古风的格调。现如今, 大凡两军开战, 是要先用无人武器把对方炸回到旧石器时代。当官的自然是躲到地下十八层掩体里看电视玩手机, 端的如何竟在战场上出现? 只有在中国古代, 才有将官率先出来拼杀个你死我活。兵们则在那里袖手旁观, 并随时准备脚底抹油。

有一位将军生得甚是出奇, 绝无袖手旁观之态, 此必是川大帅无疑。那川将军怎生打扮? 但见:
鎏金鬣发盖顶, 水色底袍加身, 身长一丈, 赤面星眼。腚宽端坐伏虎椅, 手小紧握降龙叉, 梅花指隳突乎南北, 死鱼嘴叫嚣乎东西。

川大帅对面者, 便是习将军了。这习将军的结束, 又是另一番景象: 浑然大肚, 肥而不腻, 四平八稳, 耳廓有轮。有改调《西江月》为证:
  
自幼常习双棍, 怎生叫使刀叉?
恰如猛雀变山鸭, 潜伏爪爪为佳。

不幸蒙受惩罚,那堪被挤天涯。
今日玩这马大哈, TMD教你台阶难下!

照片以后的战事细节不得而知。只听说最后两边握手言和了, 并一起享用了半生的牛肉。古时上了生肉以后, 下个节目是要命的“项庄舞剑”, 那就一定演不到皆大欢喜这段了, 怎得 “握手言和”? 其中似乎有诈。

我只能猜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也许川习二将大战了一百五十回合, 不分胜负。鏖战两个半时辰, 具感腹中饥饿, 遂暂时弃剑言和, 九十天以后择地再战。不过的是, 观此二将体态, 不像是能坚持十个回合的。或许某将讨饶, 送上二百条让步条款? 毕竟这是现代战争, 很难猜测的。

古代打仗其实也并非将官一对一捉对厮杀。《史记》里讲楚霸王要和刘邦对决: “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但实际上是双方各挑特别能战斗的选手进行一对一的斗比, 这颇似奥运会的团体项目。比赛结果, 刘邦战队三比零战胜项羽战队。楚霸王气得哇哇乱叫, 亲自被甲挥戟, 纵乌骓马冲到阵前骂战。幸亏刘邦本着奥运精神, 及时制止手下放箭, 才保证后来的《霸王别姬》一出能按时上演。

“吾斗智, 不能斗力”, 司马迁借刘邦之口道出了中国古代真正的大将风度。这一点人们应该可以从诸多古文献中得出结论。比如《春秋》,《史记》, 《资制通鉴》这些历史书, 讲到打仗, 基本上是要用计, 而不打仗时, 人们就搞阴谋诡计。没有哪一段描述某大将如何把个朴刀舞得砉然响然。

中国人被武侠演义小说毒害匪浅, 直把个没有半分武艺的习将军推上了一对一的血腥战场。他唯一能活着出来的办法是把 “吾斗智, 不能斗力”多念几遍。

说到这里, 我脑子里突然有这么个场景:

(电影《决斗士》的背景音乐)

楼烦(刘邦的副将)二指轻扣箭羽, 两眼放光, “主公, 足够近了。如何? 我一箭定穿其咽喉!”

主公沉思良久, 镜头拉近推远, 再拉近, 定格在没有表情的双眼。

“不可! 这厮以后还有好戏。”

— 作于川习大战后的周末。